精選

趁年輕就該多去醫院看看

如何不靠安全型的人改變


依戀型態是依幼童因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與主要照顧者發展出不同關係。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什麼型態的人,網路上有蠻多提供測試的方法, 而我,則是逃避型的人。 大多數為非安全型的人提供的方法,不外乎多與安全型的人接觸, 尋找一個可以真心接納你的安全堡壘, 但是坦白來說,這方法我覺得不好用,所以我選擇用另一個方向去試著改變。 人,基本上是習慣的產物,起床後做什麼、遇到老闆說什麼話、今天下雨心情是怎麼樣, 在多數的日常生活中不會改變,而習慣,可以是主動選擇,也可以是被動造成。
比如每天運動,每天看書,這是因為想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你主動選擇的。 抽菸、打GAME、依戀型態,則大多數是因為環境影響而造成的 當然這也是主動選擇的,但是身邊的人也很重要。 很多習慣都是由自己主動選擇的,但是依戀型態卻是根據你的照顧者對待你的方式發展, 在小的時候,型態就會慢慢養成,但是在那個年紀,我們都還無力意識到, 自己是能夠透過改變自己的想法,而改變對身邊其他人的看法的。 但是現在我們有能力了,能知道自己是什麼依戀型態的,也能改變對其他人的看法, 我希望你們也要知道,這個型態,是可以改變的,它是一種習慣,一種被動養成的習慣。 習慣,其實就是我們沒有放進大腦思考的動作, 而想改變它,就要先把它放進大腦,對我來說, 這個習慣就是只要有人靠我太近(不論身體或心靈),我就會不自覺想躲、想逃, 對焦慮的人來說,就是不斷的想獲得別人的認同,害怕被否定。 要改變,就要試著去學習安全型的人的做法,這個做法, 不用多跟安全型的人相處也能學得會,只是安全型的作法,通常是逆我們自己的人性的,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改變,就要試著去踏出那一步。 你要知道讓你產生想逃避、害怕被拋棄、不被認同的那些想法是你的大腦, 是你從小養成的一種「習慣」,而這一切都不等於你,只是這個習慣從小跟著你, 所以你以為你本來就是這樣,沒有人是出生就這樣或那樣的。 也許從小世界對你並不友善,但是這世界上有著70多億人, 如果你還沒認識完所有人,就不要因為一些人,而失去了對生活的熱忱, 我還記得在美劇的「犯罪心理」裡有一集, 探員Hotchner,在逮捕一個殺人犯的時候被他撂倒在地, 還被嘲笑說,你一定沒被你爸痛打過, 這個殺人犯因為家庭因素從小被虐待,所以長大後做了這些事, 而這個殺人犯要被移送的時候,Hotchner跟他說,像你這樣的人,有些只能去坐牢, 這個殺人犯問他說:那另一些人呢?他說:他們變成抓你的人, 我當下就了解到Hotchner的家庭背景也跟他一樣,但是他卻沒有變成那樣。 有些時候,發生了什麼事,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 我們能決定的,只有如何面對的心態而已。 莎士比亞說:世上之事本無好壞之分,思想使然。
輕鬆贊助 點擊就能支持
文章同步更新 B M W V F 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